《石油产品分析技术》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石油化工技术”高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实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石油产品分析基础及取样、汽油性质的测定、柴油性质的测定、喷气燃料性质的测定、润滑油性质的测定、沥青及其他油品性质的测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各类油品、熟悉油品常见指标的含义,学会取样技术并掌握汽油、柴油质量、喷气燃料、润滑油、沥青及其他石油产品质量测定方法,熟悉影响指标测定的因素,形成油品分析试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对石油产品进行检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报告、评价的能力,为以后获得油品分析工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具备油品检验岗位的上岗能力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按照取样—检测—数据处理—报告制作—结果分析五个步骤进行。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加强基础理论的融汇,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的良性循环。课程把思政与专业内容教学相融合,将立德树人融入专业课教学全过程,通过充分挖掘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和节能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使教学内容与石油化工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把技能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石油产品分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介绍
课程团队由七位教师组成,包括三位副教授、三位讲师、一位企业高级工程师,副教授中包含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团队中既有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还有化工行业企业设计师,团队成员从业时间均为十年以上,经验丰富,结构合理,为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提供有力保障。校内教学团队成员如下:

《石油产品分析技术》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名称 |
石油产品分析技术 |
授课班级 |
22高职石化班 |
授课时长 |
45分钟 |
课题 |
认识石油 |
课程定位 |
《石油产品分析技术》课程是面向“石油化工技术”高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实结合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石油产品进行检验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报告、评价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各类油品、熟悉油品常见指标的含义,理解影响指标测定的因素,形成油品分析试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掌握的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知识完成油品分析工的工作过程。 本节课程为本门课程的基础,是开篇第一单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石油基础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与同学们一起认识什么是原油,了解石油起源、成因及全球石油资源分布情况,掌握石油的一般性状及影响因素,清楚我国原油的主要特点。 |
能力目标 |
通过专业课指导,学生能够根据原油基础信息初步判断其常规理化性质,进而培养学生能够初步判断原油组成的能力。 |
素质目标 |
通过学习“认识石油”单元课程,将素质和思政元素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以专业知识讲授为载体,培养学生增强企业生产意识的同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安全和节能环保意识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节能、环保意识。 |
教学 重点 难点
|
教学重点 |
把握什么是原油,了解石油起源、成因及全球石油资源分布情况,掌握石油的一般性状及影响因素。 |
教学难点 |
根据原油外观特点及基础信息初步判断其性质 |
教学方法 |
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启发法,讲解法、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法。 |
学习方法 |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和演绎法 |
教学手段运用 |
雨课堂、PPT电教 |
课程思政实施 |
本节课程的主要思政元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铁人”精神、科学家精神和节能意识,具体内容为:一是石油的命名来源,世界第一个对石油进行命名的是我国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记录这一信息的著作是《梦溪笔谈》。学生在了解了什么是石油之后,引发了学生对石油的命名的兴趣,通过介绍石油与沈括、《梦溪笔谈》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是石油能源分布,融入李四光与中国石油的故事和化石能源的资源有限性,启发增强学生环保和节能意识并培养科学家精神,进而增加学生的石油化工岗位工人的使命感和担当。三是石油的性状中引入“铁人”精神,激发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担当、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理念上,实施“课程思政”全方位课程改革,努力做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显性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 前 准 备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 |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设计意图及思政目标完成) |
教学实施手段 |
环节:布置课前任务 |
教师通过雨课堂提前一周给学生发布学习任务:第一,视频资料检索,初步认识石油是什么样的。第二,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预习石油的成因和基本性质。 |
学生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接收任务,完成课前学习。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探索精神。 |
视频、图片、课件 |
课 中 导 学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设计意图及思政目标完成) |
教学实施手段 |
每课三分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分钟) |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总结:大家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吗?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呢?行动指南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讨论、听讲
|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共同”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使学生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自觉。 |
视频、图片、课件、探讨 |
环节1:课程导入(5分钟) |
教师活动:展示一个视频材料,通过观看视频,引出本节课授课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视频中涉及的重要的化工原料是什么?我们作为石油专业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石油吗?石油的开发过程是什么样的?什么是石油炼制工艺,从这门课我们能学到什么?石油炼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怎样? 学生活动:思考归纳总结:视频中涉及的重要的化工原料及其作用。 |
融思政元素与专业课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了解石油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作为石油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视频、图片、课件 |
环节2:课程展开——石油的命名起源(7分钟) |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课前检索内容,代表阐述。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讲解 概念: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黏稠液体自古以来; 典型思政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沈括《梦溪笔谈》 人们对石油的名称叫法有很多,第一个把石油称之为石油的是我国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记录的著作是《梦溪笔谈》。 其实,《梦溪笔谈》并不是最早记录石油的著作,早期2000年前的《易经》中就有了“泽中有火”的记载,而我国历史著作《汉书》中也曾明确指出“高奴县有洧水可燃”。 沈括发现了石油,并且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是非常难得的。 而《梦溪笔谈》只是中华5000年辉煌、灿烂文化中的沧海一粟。 |
分享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提升了他们的概括表达能力,通过对《易经》《汉书》和《梦溪笔谈》中关于石油的描述,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启发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加强学生树立团队协作的精神。 |
视频、图片、课件 合作、讨论阐述 |
环节3课程展开——石油的命名的起源(10分钟) |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阐述课前检索的石油的成因。讨论影响因素。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讲解两种主要论断。无机论是指石油是在基性岩浆中形成的,即石油来源于地幔,是地幔沿着地壳裂隙上涌过程中的衍生物,是地幔发生热膨胀时,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新物质。 有机论是指各种有机物(如动物、植物),特别是低等的动植物,如藻类、细菌、蚌类、鱼类等,死后埋藏在不断下沉缺氧的海湾、三角洲、湖泊等地,经过地下高温、高压、催化等物理化学作用,最后形成石油。根据石油的组成成分而反推,有机论的支持者居多。 当前,成因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产出地点非同生成地点,成分复杂,过渡形式缺乏明确的认识,同时还涉及广泛的学科。 典型思政元素:科学家精神——李四光与中国石油 引出李四光在我国地质学和油田建设中的坚韧不拔、不懈追求和勇于探索的案例。 |
通过提出成因存在争议的观点,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索新领域和新知识,树立自强不息,增强创新意识,启发他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肩负起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鼓励学生立志投身于化工行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
视频、图片、课件 合作、讨论阐述 |
环节4:课程展开——石油的定义和性状(5分钟)
|
教师活动: 讲解石油是一种从地下深处开采出来的可燃性黏稠液体,常与天然气共存。颜色从浅黄色到黑色,但深色石油居多。 原油的产状因产地不同而异,主要是与其化学组成密切相关。 学生活动:讲述铁人王进喜的故事,阐述“铁人”精神内涵。 典型思政元素:“铁人”精神 |
通过课程学习和“铁人”王进喜案例讲解与剖析,激发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 |
视频、图片、课件 合作、讨论阐述 |
环节5:课程展开——石油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5min)
|
教师活动: 讲解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石油化工是化学工业的主体。 三大合成材料的广泛使用,被誉为“工业血液”,是重要的能源和优质的化工原料。石油能左右世界经济,对世界经济产生全方位、多层次的重大影响。同时又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阐述五类石油产品。 学生活动: 听讲并归纳总结: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石油工业是国家的基础工业(或支柱产业)、举足轻重。认识五类石油产品。 |
通过课程学习和互动,鼓励学生努力奋斗,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上,中国石油化工工业飞速发展,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
视频、图片、课件 合作、讨论阐述 |
环节6:石油的分布(5分钟) |
教师活动:检验课前任务完成情况 随机抽查学生石油是什么样的?世界和我国石油资源分布?对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通过学生分组汇报和阐述,初步认识石油、了解其成因和分布。世界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地区、亚欧大陆、南北美洲、非洲部分地区。阐述我国石油资源和各大油田的分布。 |
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终身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能力。通过归纳总结石油资源分布,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解决石油资源不足和不可再生的难题,提升大家节能和环境保护意识。 |
视频、图片、课件 合作、讨论阐述 |
课 后 拓 展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设计意图及思政目标完成) |
教学实施手段 |
环节:总结本课内容并发布课后任务(5分钟) |
布置课后任务: 1.请熟练掌握石油的定义、来源、用途; 2.关于中国石油的开发、石油工业发展,作为未来的石油化工行业从业者,请发布50字以上的个人感想。 3.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
|
为下一节课《石油的组成》学习做准备,对课程内容进行巩固,加强思政元素的内化。 |
图片、文本
|
考 核 评 价 |
环节 |
本节课教学目标通过多环节相结合进行考核: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分享讨论、提问以及课后作业来实现思政目标的考核;通过课后作业和后期考试环节来实现专业知识目标的考核。 |
教学效果与创新示范 |
教学效果 |
本课程设计以四个“三位一体”为思路,通过课程实施,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一体式融合,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根本。针对的工作岗位是油品分析工,培养学生能够完成油品分析工的工作过程,形成油品分析工职业操作技能,形成“一主线七主题”的课程思政培育理念。 课程采取线上线下两协同,课前、课中及课后三衔接的方式。利用学院雨课堂教学平台,深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确保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达成要求,形成有效闭环,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通过过程性考核,使混合式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目的得以充分体现。 课程围绕以学生为活动中心,采用任务驱动法、讨论分析法教学,实现对本次课内容教学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及探究分析,鼓励团队积极配合,取长补短,学生很好地掌握石油的定义、命名、用途、分布等基础知识,逐渐形成团队意识,为后续的油品分析操作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创新示范 |
课程教学中充分有效融入了沈括、《梦溪笔谈》《易经》《汉书》等思政元素,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对国家和传统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融入李四光与中国石油的故事、“铁人”精神、节能意识等元素,激发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担当、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和探索新领域和新知识,勇于肩负起自主创新,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立志投身于化工行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
教学反思与整改措施 |
教学反思 |
评价标准个性化差异性不足,针对项目的个性化的多种评测方式还需要完善。信息化手段不够丰富,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 |
整改措施 |
本次课,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要求完成的授课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把课程思政不断打磨,有效的把岗位职业操守、道德要求、工匠精神等元素规划到课程中。不断加强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不断完善微课视频,为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前、课后学生自学和活动开展提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