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我院高职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一门重要的技能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很强。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技能,具有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案例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活动,将“ 四史 ”思政主题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团结、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切实实现课程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自然交融、合理渗透,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 ”三位一体育人的效果,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办公应用”的典型案例为载体,依据企事业单 位的“办公应用”岗位要求,确定“办公应用 ”关键技术为核心 , 突出“理论必需,应用为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掌握企事业单位主流技术,使之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介绍
本团队成员由教授、副教授、讲师以及助教职称的教师组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学队伍。这些教师不仅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团队中还加入了专门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共同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此外,团队成员还积极参与教材编写、课程建设等工作,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成员如下:

马青芳,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讲师,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人,在职期间发表论文13篇,主持并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项7项,参编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一项,开发计算机类专利和软件著作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奖20余次。

弥婷,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讲师,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参与人,在职期间,发表论文13篇,主持并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项,主持名班主任工作室,参与编写《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材,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获奖40余次。

张玉彤,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副教授,课程思政主要参与人,在职期间发表核心论文1篇,普通论文6篇,主持并参与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10余项,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艾尔夏提·亚合甫,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任教师,助教,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思政示范课参与人,在职期间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项,参编数字教材1本,开发计算机软件著作2项。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
授课 班级 |
一年级高职 |
授课时长 |
90分钟 |
课题 |
计算机基础知识 |
学情分析 |
1.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本课程开设在我院各高职专业第一学期。学生的生源主要以农村和乡镇为主,层次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中职中专毕业生。在计算机水平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生源地差异、生源类型差异、心理压力、学习兴趣等原因造成。在学生入学前,该类课程不被重视,实践环节较少,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学生学习情况较好。
|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我院民族学生比例较大,大多来自南疆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较低,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较少,基础薄弱;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理解能力较强。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差异较明显,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学不会”。
|
3.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本课程是学生在大一入学之前就已经接触过的一门课程,因其家庭条件、教育环境的不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作用认识片面,学习兴趣不足;加之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学生入学后认为没有专业课重要,学习态度较敷衍,思想上不受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本课程所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能,更是对自身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2.认识计算机的分类与特点 3.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4.认识鼠标和键盘的分区 |
能力目标 |
1.能区分计算机的分类 2.能说出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3.熟练掌握鼠标和键盘的使用 |
素质目标 |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
教学 重点 难点
|
教学重点 |
1.计算机发展史; 2.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 |
教学难点 |
区分计算机应用领域。 |
教学方法 |
问题探究法、讲解法、示范法、任务驱动法 |
学习方法 |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 |
教学手段运用 |
雨课堂、多媒体机房 |
课程思政实施 |
思政元素:爱国情怀——热爱祖国 目标:从“四史”中挖掘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领域的典型事迹,通过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中国各领域的领先科技,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前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怀。 |
课前准备 |
教师通过雨课堂提前一周给学生发布学习任务: 1.发布世界计算机技术发展演变过程的视频、中国古老的“珠算”视频、我国科学家勇摘巨型机桂冠的视频和全球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研发的过程视频,让学生提前了解世界计算机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计算机发展的具体情况。 2.让学生查阅我国计算机技术领域还有哪些典型的人物和事迹资料。 3.课前发布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接收任务,完成课前任务。 |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教学实施 手段 |
每课三分钟 (3 分钟)
|
【教师活动】题目:《党的二十大报告解读:科技强国—中国数字经济崛起之路》,教师讲授
|
简单介绍中国数字经济的崛起,引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从而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
【教学手段】视频、图片、课件 |
课程导入 (10 分钟) |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世界计算机发展的历程视频 提问:什么是计算机?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 |
通过视频的展示,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好奇,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
【教学手段】视频、讨论 |
重点知识 (15分钟) |
【教师活动】导入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历程,教师讲解计算机发展的过程 【学生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
通过导入中国计算机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老一代计算机科技工作者不畏艰难、埋头苦干,为了祖国的建设努力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的意识。 |
【教学手段】视频、讲授、讨论 |
重点知识 (10分钟) |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计算机分类中的巨型机时,导入中国科学家勇摘巨型机桂冠视频 【学生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
通过导入我国科学家摘得巨型机桂冠,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进而主动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 |
【教学手段】视频、讲授、讨论 |
一般知识 (10分钟) |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时,导入全球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研发的过程视频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 |
教师讲授计算机发展趋势时,重点讲解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由我国研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
【教学手段】视频、讲授、讨论 |
难点知识 (10分钟) |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计算机应用领域知识时,导入“中国芯工程”视频 【学生活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
教师通过视频的导入,让学生从视觉上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报国热情。 |
【教学手段】视频、讲授、讨论 |
一般知识 (20分钟) |
【教师活动】教师演示讲解键盘和鼠标的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践训练,由教师答疑和小组长协助共同完成 |
通过以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索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分组合作完成本节课的实践任务:熟练掌握键盘和鼠标的使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
【教学手段】演示、讲授、实践 |
归纳总结 (10分钟) |
【教师活动】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再次给学生梳理今天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任务时遇到的疑问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推选组员对今天的理论知识点收获、感悟进行总结发言(体现思政元素理解) |
通过教师梳理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增强学生爱国热情。 |
【教学手段】讲授、学生汇报 |
布置作业 (2分钟) |
发布方式:通过雨课堂发布课后任务。 任务内容: 1.继续查阅我国计算机技术领域还有哪些典型的人物和事迹资料。 2.熟练掌握键盘和鼠标的使用。 3.完成今天理论选择题的练习。 任务目的:检测、巩固和拓展今天所学知识点。 |
教学反思: 1.通过课前预习,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2.通过从“四史”中挖掘出计算机领域发展历程中的典型故事和事迹,以视频的形式导入课堂,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生动形象的了解老一代计算机科技工作者不怕困难,精益求精,把祖国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 3.通过观看视频、教师提问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任务的发布,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5.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检测、巩固和拓展了本节知识点。 |
特色和亮点: 1.从“四史”中挖掘的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浸润到学生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中,在掌握专业知识点的同时“润物细无声”的厚植爱国情怀。 2.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讲授,多以启发式提问、组织学生讨论开展;实践操作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增强了团队协作讨论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课前课后利用长江雨课堂教学平台、国家慕课资源,帮助教师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
视频:《计算机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