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测量》课程简介
《园林测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针对园林绿化施工岗位设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的专业课程。本课程以园林工程施工中的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坐标测量四个基本测量技能为主线进行单元划分,每个单元又以真实的任务为载体,任务设计上突出典型性、实践性、实用性、并注重工作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经验、技巧等知识的呈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熟练掌握使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基础测量仪器工具,具备获得1+X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职业技能初级等级证书的基本能力。




学生进行仪器实操练习及1+X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
《园林测量》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以岗课证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使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岗、课、证主线指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真实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组织教学,紧密结合职业岗位需要,紧贴行业发展,科学引领强化技术,确定岗位技能与职业精神并举、动手能力与劳动教育协同、专业学习与思政育人共融的教学目标。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科学选取了教学内容,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入热点时事,让学生能体会和认识到测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中重视思政育人,将珠峰精神、工匠精神、测绘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思政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责任担当奠定坚实的基础。
“园林测量”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介绍
我们的教学团队是一支年轻化、高学历、专业素养强、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团队核心成员包括段晶晶、王芹、刘静、牙森江·艾买提四位讲师,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双师型教师占比100%。课程思政的建设贯彻“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团队成员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及教学需求,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按照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将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团队成员近三年主持院级质量工程《园林测量》、《园林规划设计》、《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团队负责人段晶晶老师2022年获得院级青年教师说生涯比赛一等奖,院级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自治州党建带群团每课三分钟四星级教师,2023年获得党员先锋示范岗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刘静老师2023年参加自治区级技能大赛花艺赛项获得三等奖。团队成员王芹老师、牙森江·艾买提老师近三年指导多名学生参加自治区级技能大赛景观施工赛项获得三等奖。
《园林测量》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二级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
任务名称 |
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1 |
授课教师 |
段晶晶 |
课时 |
2 |
班级 |
24园林技术1、2班 |
教学模式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 |
教学目的 |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水准仪的构造,熟悉水准仪各部分的名称、功能作用。 2.掌握水准仪使用方法。 3.掌握水准尺读数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说出水准仪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2.能够正确操作水准仪。 3.能够准确读出水准尺上的读数。 三、素质目标 1.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安全操作的职业规范意识,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3.培养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 |
教学重点 |
重点:水准仪各部件的名称及作用 策略:雨课堂发布水准仪的结构示意图,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学习内容,课上通过习题检测和小组成员之间提问考察学习情况。 |
教学 难点 |
难点:水准器的调节、瞄准、读数 策略:通过虚拟仿真操作分解视频、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组内交流解决难点问题。 |
教学资源 |
为有效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高效执行本课堂教学策略,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采用雨课堂平台、虚拟仿真动画、真人实操视频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空间,强化练习,启迪学生思维。 1.教学PPT:组织引导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可视化。 2.虚拟仿真视频、动画:生动形象的使学生了解到水准仪的外部操作与内部构造的变化规律,更深入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3.实操视频:真人操作案例视频,带入感极强,回归实际工作任务。 4.雨课堂教学平台:雨课堂实现课堂灵活活动管理,实现教、学、考、管、评等功能。 5.网上课程资源:实现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
本课程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借助雨课堂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前准备,课中导学,课后巩固拓展。课程思政的建设贯彻“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按照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规律,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将课程思政育人贯穿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同时还在教学评价中融入课程思政的考核内容。

|
教学过程 |
课前准备 |
环节 |
设计目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课前准备 |
发布本次课预习任务单,学生进行线上自学和测评,教师进行线上统计测试结果、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并备课。 课程思政: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登顶新闻,通过课前的学习,诱导学生思考珠峰高程测量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同时珠峰登顶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
(1)教师将课前学习资料上传长江雨课堂的平台(水准仪的结构、水准仪的使用方法),并发布任务让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查看学生线上课前测评的答题情况,根据测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调整授课难点。 (3)发布视频,设置讨论话题。
|
(1)进入平台,按照发布的任务进行学习; (2)掌握水准仪的基本结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作用;初步了解水准仪的操作步骤; (3)完成线上课前测试。 (4)完成视频的观看,在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
课中导学 |
环节 |
设计目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导入新课提出任务10分钟 |
课程思政:通过珠峰的高程测量,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了解测量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学习珠峰精神,培养学生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的精神品质。 |
(1)登录雨课堂 (2)每课三分钟:新时代北斗精神,通过北斗系统助力2020年珠峰的高程测量,引入本节课(项目二水准测量——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 (3)讲述珠峰高程测量工作的开展及珠峰精神,引导学生思考。 (4)提出任务:完成地面上两点间的高差测定。 |
(1)通过手机登录雨课堂进行签到; (2)观看视频,了解珠峰高程测量的过程,体会测量人工作的艰辛及测量工作的严谨性,测量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3)领取任务,小组合作分析任务。 |
环节 |
设计目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课前自学检测 ,仪器认知 20分钟
|
检查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薄弱环节加强训练和指导,使学生牢固掌握水准仪的基本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名称、功能作用。 课程思政:融入测量员岗位考核标准以及1+X技能等级证书中对水准仪的相关考核要求,强调学习水准仪的职业标准,树立学生的职业标准意识、规范意识。 |
(1)打开课前测试完成统计页面,再次提问,回顾水准仪的基本结构,并完成习题练习,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对学生有问题的部分进行着重讲解,并演示具体操作。 |
(1)根据自己课前测试的错误,反思自己课程准备工作的不足,回顾知识点,重新回答教师提问。 (2)通过检测,梳理自己存在的问题,分小组领取仪器,小组之间讨论探究,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分析,深化对水准仪基本结构的认知,掌握水准仪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
环节 |
设计目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水准仪使用方法的串讲,重难点解答40分钟 |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中对学生的水准仪结构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测之后,进行水准仪使用方法的重难点解答,通过小组探究先内部解决,教师进行辅导解决疑难点,有针对性的讲解常见错误操作及学生所存在的困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思政: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指导,熟悉水准仪的操作步骤,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课程思政:融入测量员岗位考核标准以及1+X技能等级证书中对水准仪的相关考核要求,强调仪器操作的规范性及安全意识,提升学生职业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
(1)教师提问,通过课前对水准仪使用方法的自学,了解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疑难点,教师进行解答并演示水准仪的操作步骤。 (2)针对难点内容(粗平、瞄准、精平),进行着重讲解和仪器演示,每一步的讲解完毕后,设计相应的习题,实时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3)融入虚拟仿真操作视频和VR视频动画辅助学生理解仪器外部的操作与内部结构变化的一致性。 
(4)视频或图片展示仪器的正误操作,检查学生对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

(5)根据学生对操作步骤的掌握情况,选出学生“小老师”,成为各小组的组长,指导小组成员的操作。 |
(1)学生通过课前教学资源的学习、相互讨论和自我理解,讨论并回答水准仪的操作步骤。 (2)观看教师的仪器操作演示,以及虚拟仿真操作视频和VR视频动画,理解水准仪圆水准器的粗平、瞄准、水准管的精平等重难点操作,并进行实时操作,解决仪器操作的难点。 (3)完成水准仪各项操作的习题检测,实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4)跟随教师的演示、讲解、视频动画,分小组完成水准仪的各项操作,学生“小老师”指导小组成员的操作,小组之间相互纠错,进行实时总结和评价。 |
环节 |
设计目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点评、总结操作步骤20分钟 |
考察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对水准仪操作的熟悉度,同时通过小组成员演示汇报,达到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国语水平的目的。 课程思政:小组汇报及展示,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
使用随机点名方式,在小组成员中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本小组进行水准仪操作步骤的汇总,并在课上给大家演示操作,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其他小组进行互评。

|
(1)通过仪器操作训练,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归纳总结,写出水准仪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上传至雨课堂平台。 (2)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进行点评、提问、补充,并进行展示汇报的评价打分,做为本次课程的考核依据。 |
课后拓展 |
环节 |
设计目的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课后拓展 |
通过课后资源的推送,使学生自主完成其他类型的水准仪认识与操作,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程思政:通过课后推送《登珠峰的人》纪录片,让学生深入了解珠峰高程测量的艰辛和伟大,达到课程思政覆盖课程学习全过程的目的,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 |
(1)布置作业,检测学习成果。 (2)推送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认识与操作视频,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3)推送《登珠峰的人》纪录片,让同学们在线上平台交流讨论,说一说感受,完成课程思政的课后升华。 |
(1)完成本节课课后习题。 (2)观看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认识与操作视频,自行总结自动安平水准仪与DS3型微倾式水准仪的区别,以及操作步骤。 (3)观看《登珠峰的人》纪录片,谈一谈看完之后的感想。 |
|
评价与 反馈 |
课程采取过程化考核方式及形成性评价机制,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在线学习、课前作业、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多个时空维度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本次课成绩=课前(30%)+课中(40%)+课后(30%) 课前(30%):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完成度和课前预习的习题检测成绩(课前成绩由习题检测成绩*30%或任务点开完成并评论即满分*30%)。 课中(40%):课中成绩由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组成,具体的评价标准参照工程测量员国家职业标准规范,如下图:

课后(30%):课后发布的资料、视频等点开学习并评论的完成度即满分*30或布置作业得分情况*30%。 |
教学效果达成情况 |
通过上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及课程内容的有效设计,实现了以下方面的思政教学成果: 1.课前:通过观看2020珠峰登顶的新闻,了解了登顶珠峰进行测量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大部分的同学可以按照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2.课中:通过珠峰高程测量重点事件引入课程内容,将珠峰精神与课程内容融合,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根据1+X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项目设置真实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树立学生职业规范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仪器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小组讨论,互相评价,加强了学生间的相互沟通,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树立了团队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汇报在达到锻炼学生国语水平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课后:借助雨课堂教学平台发布作业和拓展的学习视频,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学习,借助钉钉群、雨课堂设置讨论话题进行交流、答疑解惑,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达到深化学生课后思政目的,同时可以讨论一些时下社会热点,传递正能量,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
视频:《水准仪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