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思政 > 正文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日期:2024/12/18 点击数: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简介

《植物生长与环境》植物生长与环境是园林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专业必修课,是在理解植物的细胞生长发育、器官形态建成、土壤肥力基础、气象因子调控、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组成特征的基础上,阐述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通过课程的学习与项目训练,使学生能对气象因子、土壤因子、群落因子等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辨识环境因子的方法,了解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掌握各种环境因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技术,掌握植物识别、器官功能分析与环境因子调节的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于实践的开拓精神。通过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园林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植物学基础。本课程对于深刻认识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奠定基础。

基于植物与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本课程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充分从农学、环境生态学、人文社会学、美学等角度挖掘课程思政素材,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强国兴农的责任担当,加强学生的美育和品德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介绍

我们的教学团队是一支年轻化、专业素养高、高学历、经验丰富的专业课骨干教师共同组建。团队成员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及教学需求,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植物生长与环境课堂教学,提炼思政要求,促进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实现无声育人。

团队成员于2023年完成院级质量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团队成员近三年主持2023年院级质量工程《园林测量》、《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团队成员2022年获得院级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一等奖;团队成员2022年获得自治州党建带群团每课三分钟四星级教师;团队成员2023年获得党员先锋示范岗教学能手,团队成员2023年带领学生参加自治区级技能大赛获得园艺赛项三等奖,团队成员2024年参加自治区级技能大赛获得花艺艺赛项教师组三等奖。


《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二级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

任务名称

土壤的组成

授课日期


课时

2

班级

23高职园林技术1班

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掌握土壤的三相组成;

了解土壤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土壤孔隙度的计算,可以判断土壤的三相比。

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树立学生保护土壤意识;

增强学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文明理念的领悟。

教学重点

重点:1.土壤和土壤肥力地概念;

2.土壤质地的概念和分类;

策略:利用雨课堂平台,通过课前观看视频、图片、查阅资料等自学方式,结合课堂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分析等方法,解决教学重点。

教学

难点

难点:土壤孔隙度的计算

策略:利用土壤孔隙度的计算的案例,讲解计算要点,通过学生练习,指出学生容易错误之处,通过优秀学生思路解析,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教学资源

采用雨课堂等资源、视频、动画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练习,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1.教学ppt—组织引导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可视化,解决课堂枯燥无味的问题

2.视频—播放各类土壤矿物质化石视频,使用活泼视频形象展示,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计算,让学生开拓思维,学会举一反三。

4.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贯穿课程思政。

5.分享网上课程资源、MOOC等网络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次课2学时的教学内容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混合式教学,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将教学过程分解为课前准备,课中导学,课后拓展。学生课前自学线上资源,学习土壤组成的基本知识,完成自测,课中聚焦重难点,通过理论方法的讲授探究与案例计算训练,使学生掌握土壤三相比的计算;课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通过拓展新疆盐渍化土知识,让学生对土壤组成及土壤质地认识更进一步,课程全程融入思政元素,贯穿整个课程。

二、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教师

1)将课前学习资料上传平台,并发布任务让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查看学生线上课前测评的答题情况,根据测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调整授课难点。

测试题目:

1)土壤肥力的四大要素?水、肥、气、热

2)土壤质地的分类?砂土、黏土和壤土。

(2)学生

1)进入平台,按照预习任务单进行学习;  

2)完成线上课前测试。

2、新课导入(5min)

图片展示-地球的圈层

教师:讲授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与土壤圈的概念。

学生:分组谈论“土壤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

教师总结:土壤圈是其他四个圈层的交界面,起着沟通其他圈层联系和纽带的作用。如果没有土壤,自然地理环境就会发生很多问题,如污染堆积、水循环障碍、缺少养分等。增强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爱土、护士意识。

3、新课讲授(80min)

3.1 土壤及土壤肥力概念(15min)

教师:讲授《周礼》中土壤的概念和国外对土壤的概念。点出《周礼》可能是对土壤的最早的定义。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讲授不同学者对土壤肥力的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土壤概念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有哪些?”

不同学者对土壤肥力认识的局限性有哪些?

教师总结:土壤是指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即位置:陆地表面,在地球表面,土壤的位置以大气圈或浅水层为上层界限,其下层界限因土 壤类型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一般难以确定,通常以坚硬的岩石或不再有植物根系活动的土 状物为下层界限,而土壤的水平界限很广,既可以是深水层,又可以是裸露的岩石甚至是终年不化的积雪。

土壤的本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说明作为土壤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各种生活因子。

土壤的状态,是疏松多孔:说明土壤是疏松多孔体,以区别于坚硬、不透水、不通气的岩石。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同时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其它生活条件的能力。”所以把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要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2 土壤的组成(35min)

教师:讲授土壤是疏松多孔、含有各种化学元素、通气透水的物质。它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引出土壤三相比计算。

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固相率=1-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密度

液相率(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

气相率=1-固相率-液相率=孔隙度-液相率

引入案例,给学生演示土壤三相比进行计算。

学生: 根据实际案例,计算土壤三相比。

教师总结:指出学生容易计算错误的地方,并让优秀学生进行思路讲解。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土壤的固相组成(25min)

土壤固相由矿物质(骨架)、有机物和微生物。

3.3.1

(1)教师讲授:

1)土壤矿物质的概念及组成

2)矿物质土粒分级及各粒级性质

3)土壤质地概念及分类

4)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5)土壤质地的改良及利用

(2)教师播放视频展示各类土壤矿物质

(3)学生分析如何改良校园中的土壤质地?

(4)思政元素--在土壤质地改良中,多用有机肥,种树种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2

(1)教师讲授: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存在的状态

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2)学生:讨论新疆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3)思政元素——通过南北疆学生对有机质来源的分析,增强学生对新疆的认识,引导学生爱疆意识。

3.3.3

(1)教师讲授:

1)土壤生物组成及特点;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

3)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土壤生物?

3.4 植物生长与土壤的关系(5min)

教师展示图片。

学生通过图片总结植物生长与土壤的关系。

教师总结:一、植物根系对土壤有固定作用,可以防止土壤流失。二、植物可以防风保水,有改良土壤荒漠化的作用。三、植物残体可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性质。四、植物根系可以疏松土壤。

由此可知,土壤与植物生长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利用土壤和植物生长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的合理种植,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增强学生专业的认同。

4、课程小结(5min)

1)结本节课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和课后拓展。

3)对引用图片和内容进行致谢,引导学生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

5、课后拓展

教师:上传新疆盐渍化土的形成的ppt,并布置任务。

学生:完成相关PPT阅读,并完成布置的任务。




评价与

反馈

课程采取过程化考核方式和形成性评价机制,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评价机制包括在线学习、课前作业、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多个环节,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具体评价公式如下: 总成绩 = 平时成绩60% + 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 = 课前(课前测试 + 课前自主学习量 + 课前任务完成度)15% + 课中(操作完成度 + 操作规范性 + 小组自评 + 小组互评)70% + 课后(测试 + 对照技能标准测评 + 个人学习评价)15%

教学效果达成情况

通过本项目中上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及课程内容的有效设计,实现了以下方面的思政教学成果:

课前,通过观看PPT和矿物质化石视频,激发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反馈,发现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创新教学方法,把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学生内心。

课后,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发现问题,查阅相关资料,主动解决问题,纠正错误,利用线上资源,丰富课堂内容,能够熟练课堂讲授的基本技能,并对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增强了对创新精神和意识培养的主动性,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正向反应强烈。